Preservation Techniques of Cultural Relics文物保護技術是一門綜合性的專業知識,包括文物制作、保護以及與防治有關的科學技術、材料性能、操作工藝和各種勘察、檢測等。文物在保存過程中,經受著兩種因素的破壞,即:①人為的破壞。如古墓葬被戰火焚毀、被拆除或維修不當失去原貌;陶瓷等因保護、搬運不當被損壞。②風、雨、雷、電、火、地震、光線、蟲害、霉菌等自然因素對文物造成的破壞。
因此,人們在保護文物的同時還要修復其被破壞的殘缺文物,已達到原有的形狀。在修復過程中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1.原真性原則。即堅持文物修繕保存現狀與恢復原狀。因為文物建筑是歷史的產物,反映的是歷史當時的情況,只有它的原狀才能說明問題,才最有價值?,F狀的保護,其目的就是要保護真實性、完整性且不被擾動的這一歷史信息。維修以清除無價值的改建、添建物,消除安全隱患,搶救恢復各類歷史信息,根據歷史資料,修補殘損構件,保護并傳遞其真實的歷史信息。在保護好文物建筑、歷史環境等物質文化要素的同時也要保護好與之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存。
2.最少干預原則。文物建筑都是經歷了一定歷史時期的建筑物,損傷難以避免,因此在文物建筑上常??吹綆讉€不同時代的布局、結構、構造和附屬文物,這是歷史的變遷造成的,雖然不是文物建筑創建或重建時的原狀,但都是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保留至今的狀態,其多數是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不應隨意拆除和改動。但在文物建筑上拙劣的添建和修補,將貶低該建筑的環境風貌、造型結構和觀者視覺。這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情況,應科學辨析,區別對待。修補、加固措施均以保護歷史信息,保證安全為限度,盡量少更換原構件,盡可能多的保留原狀、原物,劈裂者加固,殘損者葺補,因為這是保護建筑原真性的關鍵。保護好反映其歷史風貌特征的重點部位、拆下來的構件應及時維修并加以保護,待修繕完成后恢復原位。大木構件采用逐根修補,整體加固;局部設間柱加固,非到萬不得已,不得大面積拆除、重砌。
3.原工藝、原尺寸、原材料的原則。為保持獨特的建筑風格、特點,除設計中特別注明外,所有維修部件均應使用與原維修對象相同的原材料、原尺寸、原工藝、原做法。為安全加固使用的新材料、新工藝必須對建筑無害。
4.合理利用與永續性保護原則。文物的修繕工作要協調使用功能與歷史傳統的結合。建筑是供人們使用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建筑的內部功能設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些現代化的需求,要在一棟具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歷史的建筑物中一一將其實現以滿足現代生活辦公教學等的要求。要協調好現代功能與歷史傳統的結合,抓住建筑的核心特征,確實保持原來的建筑風貌?;謴椭鳂堑慕虒W辦公的使用功能,在使用過程中體現其可利用價值。在主樓的修繕中,我們堅持“保護優先”原則,在保護歷史原真性的前提下,改善基礎設施,優化空間品質,實現辦公現代化應有的功能作用,以達到適度發展永續保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