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都遺珍帝國府藏
發布時間:2019-8-3 作者: admin
在經歷了九都八遷的歷程之后,大秦帝國最終迎來了巔峰時刻,咸陽成了橫跨渭河南北的第一座帝都。
近年來,在國家大遺址保護項目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咸陽城北區新一輪的考古工作拉開序幕,一步步踏查、一片片勘探,一件件遺物,一處處遺跡,在幾代考古人的辛苦努力中,帝都的面貌漸漸被揭開了面紗,述說 著帝國輝煌的事實。
秦都遺珍中的“骨”惑人心
杜牧在《阿旁宮賦》中最后提出,秦朝愛奢靡!兩千多年前的秦朝有多奢靡?考古實物其實很少。
在今年的秦咸陽城考古發掘中,不經意間,一個骨制品作坊的發現,讓我們看到了當時手工業的高超。
“據當地一個老鄉說,在一個豬圈的窯背上,有一個萬人坑,我們去一看,這是當時的秦朝宮廷的骨制品作坊的東西,發掘出的牛骨600多公斤,骨料來源至少有203頭以上的黃牛,反映畜牧業的發達?!?/span>
許衛紅是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秦都咸陽宮考古隊領隊。她說,這些牛骨包括骨料、坯料、廢料、半成品以及各種鐵質的制骨工具,僅僅是制骨刀,就有十幾種不同的刃口。
骨料上不見屠宰或取食過程中形成的痕跡,應該是在屠殺和取食切肉開始時就為后期骨器制作做好了準備。充分利用資源。肉可作為食物,骨頭再利用。
最讓人驚嘆的是打磨骨器的磨石就有粗、細幾種,不同骨器在不同的制作環節使用型號的磨石,就像我們今天給砂紙分型號一樣。通過現場的考古發掘,可以復原出完整的骨器生產工藝流程。
“先去除骨頭的兩邊關節,再把骨頭切成片,掏去芯,再根據需要,用不同的磨石進行打磨,打磨好的骨器,表面刻上花紋,然后上色,甚至最后可能還要鑲嵌上一些比如綠或者其它的一些裝飾的亮片,最后形成精美的用具。
使用骨器的時代悠久,用骨做裝飾或器具,起源于原始社會,并沿用千年。這是一種最為古老的手工業制造技藝。
在當時,寶石和玉都屬于珍貴材料,而金屬材料,產生年代較晚,各種精美的骨制品成為當時最為奢靡和時尚的裝飾。在舊石器時代,開始用動物牙作為項鏈。
新石器時期有骨質工具,比如骨鏟、骨刀,還有梳妝打扮的梳子、束發的笄。河南、陜西等地的商、周大型聚落或城址中已經都發現有大規模的制骨作坊。
而在咸陽城以往工作中,對骨質遺物只有零星提及,制作工藝、具體的生產地點并不清楚。
這批遺物,無論是數量、產品種類,還是制作工藝,都顯示了咸陽城作為秦帝都時期貴族階層富足的物質生活水平。
“這批制骨作坊的產品數量大,不是僅僅為了滿足皇室貴族的一般性生產,應該可以作為商品交易,屬于官屬手工制作機構,類似今天的國營工廠?!?
史料記載,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后,在渭水南北建造規模巨大的宮殿,仿照六國宮殿樣式建造的六國宮殿群更是壯觀,而阿旁宮則是其中最輝煌的明珠。
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旁宮賦》中說到,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雖然在過去的考古發掘中證實,阿旁宮直到秦朝滅亡,還未建成。
但阿旁宮毀滅的節點,卻是楚人一炬。史記記載,秦末楚漢相爭,楚人項羽進入咸陽,一把火焚燒秦朝輝煌的宮殿群。
在今年的秦咸陽宮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的建筑毀于烈火的考古證據。(來源于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