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關于印發《“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的通知
發布時間:2022/5/6 作者: admin
國家文物局關于印發《“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的通知
文物考發〔2022〕1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局(文化和旅游廳/局),各考古發掘資質單位: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考古工作的系列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國務院辦公廳《“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明確新時代中國考古工作發展的目標任務,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我局組織編制了《“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附件:“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
國家文物局
2022年04月13日
“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考古工作的系列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明確新時代中國考古學和考古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根據《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制定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
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中國考古學歷經百年發展,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為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
“十三五”時期,考古工作成果顯著。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不斷取得新發現,更加清晰的勾勒出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新技術新裝備廣泛應用,多學科合作研究日益常態化,課題意識和科研能力顯著提高?;窘ㄔO考古管理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雄安新區、北京冬奧會、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國家重大建設工程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有序實施。人才隊伍建設持續向好,擁有一支理想信念堅定、專業素質過硬、學術能力突出的考古隊伍??脊殴ぷ鞯闹匾愿油癸@,在文物保護、博物館建設、社會教育、文化傳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和地區合作考古步伐加快,中國考古的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我國考古工作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存在。圍繞重大歷史問題的研究仍不深入,部分地區、領域考古工作相對薄弱??脊偶夹g裝備整體水平不高,科技創新動能不足?;窘ㄔO考古管理制度調整難度大,“先考古、后出讓”政策尚需督促落實??脊湃瞬啪o缺,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任重道遠??脊懦晒U釋和轉化滯后,講好中國故事、以史育人作用仍不明顯。中國考古在國際考古學界的活躍度、參與度不高,助力“一帶一路”人文交流仍然不足。
“十四五”時期,考古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考古工作,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2021年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的賀信,為考古工作發展指明了方向。新時代考古工作要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更好展示中華文明風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考古工作的系列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圍繞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持續推進考古管理改革,不斷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全面加強考古資源研究保護利用,全面實現考古事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中華文明認知,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牢固樹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責任重大的觀念,始終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放在第一位,加強基本建設考古工作,堅守文物安全底線和紅線。完善基本建設考古管理制度,落實“先考古、后出讓”政策,明確項目、人員、經費等管理要求,嚴格遵守《田野考古工作規程》,強化新發現重要文物價值認定和公布程序,不斷提高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能力。
——堅持學術引領、科技支撐。圍繞重大歷史問題持續攻關,充分發揮重大項目的學術引領和行業帶動作用,通過考古成果完整準確講述我國古代歷史。加強科技創新應用和考古裝備設施提升,促進考古學與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深度融合發展,倡導多學科跨學科合作研究,不斷提高考古工作發現和分析能力。
——堅持開放共享、傳承文明。積極推動考古成果挖掘、整理、闡釋、轉化,講清楚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考古成果合理利用,推動更多考古遺址開放和出土文物展示,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秉持開放合作,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向全世界展現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三)工作目標
到2025年,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建設成效顯著??脊殴芾砀母锍掷m深化,考古管理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圍繞重大歷史問題的考古研究持續取得進展,對中華文明的認知不斷加深??萍紕撔轮巫饔酶诱蔑@,考古技術裝備水平顯著提升,多學科跨學科研究常態化,建成一批世界一流考古機構、考古專業和考古實驗室。人才隊伍發展壯大,以事業單位科研人員、職業技術人員和高校專業人員為主體、社會力量為補充的人才隊伍結構基本形成??脊懦晒麨樯鐣蚕?,建成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推動考古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更好展現中華文明魅力風采。中外合作考古研究更加多元,為人類文明研究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鑒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案例。
到2035年,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基本建成。若干重大歷史問題的考古研究取得關鍵成果,中國特色考古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更加成熟??萍紕撔买寗用黠@,學科交叉融合成果突出??脊懦晒粩酀M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考古學的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中國考古成為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主要任務
(一)深化重大考古研究
凝練重大考古研究課題,系統確定考古發掘重點,圍繞考古實證我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深入實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科學闡釋中國境內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發展、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問題,揭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形成與發展過程。完成全國石窟寺資源專項調查、三峽庫區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專題調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文物資源調查等區域性、專題性項目,實施黃海、渤海、東海、南海水下文化遺產調查,進一步梳理、廓清我國考古資源家底。深化考古學理論方法研究,積極探索提出符合中國歷史發展實際的文明起源標準,構建中國特色考古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專欄1
重點任務1.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
聚焦中國文化起源(距今10000至5000年前后)、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距今5000年前后至先秦時期)等歷史階段,深化考古研究,闡明中華文明要素形成、中華文明起源及文化共同體形成等重大問題,推動中華文明探源研究國際合作。
以黃河中下游、長江流域及西遼河流域地區的石峁、陶寺、二里頭、殷墟、三星堆、良渚、牛河梁等核心遺址為工作重心,深入研究重點遺址所在流域及區域在文明演進中的形成過程、基本態勢和發展流變的時空框架、區域差異、文明演進道路差異的表現與動因。
重點任務2.“考古中國”重大項目
加強考古學基礎、前沿理論研究,完善中國考古學理論體系。圍繞中國境內現代人起源、史前區域文化的發展演變、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與早期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發展、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等問題,加強考古學與經濟、法律、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科技、醫學等領域合作,集中優勢力量解決重大歷史問題,培育跨區域、多學科合作項目,形成“考古中國”基礎項目庫。
繼續實施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海岱地區、河套地區與長江中下游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等項目,以考古學研究成果推動構建和完善中華文明發展時空框架。
積極培育北方旱作農業起源、形成與發展,長江中下游稻作農業和社會的形成,和西北、東北、云貴高原、青藏高原等區域性、專題性重大項目;深入開展石窟寺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構建中國石窟寺考古研究體系;持續推進城市考古、手工業考古、古代交通和貿易體系等方向研究;圍繞漢長安城、漢魏洛陽城、隋唐長安城、洛陽城、遼上京等大型城址培育重大項目,厘清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脈絡。
以絲綢之路南亞廊道考古、中外石窟寺藝術比較研究、海洋文明和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為重點,推動古代文明比較研究,加強從全球視野來審視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核心特質,多維度闡釋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
重點任務3. 東亞人類起源與演化
圍繞中國-東亞古人類起源與演化、早期現代人起源與擴散等重大問題,以泥河灣盆地、青藏高原等重點區域為切入點,開展舊石器時代考古調查和重點遺址的發掘、研究,夯實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的時空框架和發展譜系;分析東亞古人群的生存適應模式、技術文化特點,以及對極端環境的文化和生理適應過程與機制。探討東西方古人群遷徙、擴散、交流與族群融合的過程及動因。構建舊大陸古人類體質形態與遺傳過程數據庫的基礎框架,建立考古學、體質人類學、分子生物學和環境考古學等多學科交叉協作的研究范式。
重點任務4.水下考古
以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為主線,以海岸線變遷與人地關系研究、近現代沉艦與明清海防研究為兩翼,不斷加強海洋文明研究。持續開展我國沿海海域水下考古區域調查,逐步摸清我國沿海海域水下文化遺產狀況,搭建全國水下文化遺產數字化信息平臺。推動將水下文化遺產資源管理納入海洋國土空間規劃、國土空間規劃水利專項,公布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或水下文物保護區,探索建立涉海、湖、江基本建設考古工作制度。實施長江口二號沉船考古保護項目、甲午海戰沉艦考古調查研究、圣杯嶼沉船考古發掘、南海一號沉船和華光礁一號沉船整體保護等重點項目,出版華光礁一號、南澳一號、南海一號、甲午沉艦系列考古報告。
(二)切實做好基本建設考古工作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做好新型基礎設施、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跨行政區河流水系治理保護和骨干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等國家重大基本建設考古工作,統籌協調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完善基本建設考古管理制度,落實“先考古、后出讓”政策和配套措施,試點實施基本建設考古區域評估機制。明確各級文物主管部門基本建設考古管理職責,理順項目、人員、經費管理政策,因地制宜暢通經費渠道、制定測算依據。規范基本建設考古勘探管理,探索重大考古發現報告、新發現文物價值認定、文物保護補償等制度,不斷提升基本建設考古和文物保護的專業化、規范化、科學化。
專欄2
重點任務5.“先考古、后出讓”制度
落實自然資源部、國家文物局《關于在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中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指導意見》,實行“先考古、后出讓”制度。統籌劃定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區,并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立地方文物主管部門與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協商機制,及時將基本建設考古項目信息通報自然資源主管部門。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先考古、后出讓”政策和配套措施。
重點任務6.基本建設考古勘探管理
強化基本建設考古勘探管理,修訂《考古勘探工作規程》,保證考古勘探質量和文物安全。落實省級文物主管部門的管理職責,組織實施基本建設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工作,因地制宜制定具體管理政策,明確基本建設考古勘探項目管理流程。發展壯大考古勘探專業隊伍,積極吸納社會力量參與基本建設考古調查勘探工作,建立健全購買服務監管、項目質量控制、從業人員和單位監督機制。
(三)推動考古科技創新升級推動國家級和省級考古科學實驗室建設,全面提升科技考古科研環境和條件。積極培育前沿交叉學科,支持考古年代學、地質考古、動物考古、植物考古、考古材料科學、分子生物考古等分支學科,全面提升多學科協同解決考古學問題的能力。促進考古科學關鍵技術研發和考古技術裝備改進升級,推動考古發掘科技分析常規化,增強考古發現、科技檢測分析、信息提取、實驗室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等方面能力。完善升級全國考古發掘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全國考古工作信息數據平臺,促進考古資料整理和數字化。
專欄3
重點任務7.考古科學實驗室建設
依托高等院校和考古科研機構,加快整合資源和人才優勢,推動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考古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同時,支持陜西、浙江、河南、山東、四川等地建設8—10個區域考古科學實驗室,為行業科研能力提升提供創新驅動平臺。
重點任務8.考古科學關鍵技術研發與綜合應用
加強新技術研發和設備改進升級,組織開展航空遙感考古和地球物理探測、淺埋藏水下文化遺存探測、痕量殘留物識別等關鍵技術專項研發,制備陶瓷、玻璃、金屬等無機質文物檢測分析的標準物質,以最新科技手段有效拓展考古研究廣度與深度。依托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等重大項目,開展年代學、古環境復原、人地關系、農業起源與發展、手工業生產與流通體系等綜合應用研究。
重點任務9.考古技術裝備提升
提高考古技術裝備標準化水平,加強便攜式分析檢測、考古物探、考古測繪和數字化等專業設備應用與迭代更新,推廣考古專用集成工具包(箱)常規配備,鼓勵在重要考古工地配備移動考古實驗室、文物移動醫院,提升考古工作現場的檢測分析能力和搶救保護能力。建設全國考古工作信息數據平臺,實現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納入統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統,探索基本建設考古項目數據納入途徑。在考古調查、勘探、發掘中推廣最新裝備設施,加快推動空間技術、信息技術應用,全面提升考古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數據采集、存儲和分析能力,試點考古資源信息行業共享共用。
(四)加快考古成果轉化利用深入挖掘、整理、闡釋考古成果,準確提煉并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實現多層次、多渠道成果轉化,更好體現文物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時代價值。加強考古資料整理與研究,推動考古報告和研究成果出版,實施考古報告出版工程,推動擴充考古類專業期刊。啟動中國考古讀本編寫工程。鼓勵依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重點區域考古標本庫房、考古研究基地和考古工作站開展考古工地開放日、考古研學游、考古夏令營等多種公眾考古活動。加強出土文物、標本、資料保護管理和收藏工作,健全考古出土文物移交機制,推動考古出土文物移交常態化。舉辦重要考古發現成果系列展覽,實施“考古+融媒體”傳播計劃,讓文物活起來,講好中國故事。
專欄4
重點任務10.考古報告出版工程
實施20世紀田野考古檔案搶救性整理與保護項目,加快考古報告整理和研究成果出版。推進敦煌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須彌山石窟等重要石窟寺考古報告出版;編輯出版良渚、石峁、二里頭、偃師商城、殷墟、三星堆、琉璃河、漢魏洛陽城、?;韬钅?、西漢帝陵、唐代帝陵、圓明園遺址等20—30部重要大遺址考古報告;推動三峽庫區報告集出版;加快重要考古發現和“考古中國”考古報告集出版。
重點任務11.中國考古讀本編寫工程組織考古、歷史、教育、文化等領域專家共同編寫權威性、科普性的中國考古讀本,根據最新考古研究成果,系統闡述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加強與教育部門溝通協作,及時將已被廣泛認可的考古最新成果納入中小學歷史課本、讀本,更好發揮以史育人作用。鼓勵編寫面向不同讀者的考古類科普讀物,加強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的社會傳播。
重點任務12.“考古+融媒體”傳播計劃
鼓勵融媒體、數字文化企業參與考古成果轉化利用,積極引入新興傳播方式和業態,創新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形成豐富多樣、科學準確的考古成果傳播體系。積極培育高品質考古類文化產品,打造具有社會影響力的考古成果傳播品牌,舉辦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考古學講座系列活動。引導、規范考古類網絡信息平臺和公眾號建設,向社會公眾普及正確的文物保護理念和科學的考古學知識。
重點任務13.“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推介
健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發布機制,通過國家文物局及時發布重大考古發現和研究進展。支持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建設“考古中國”成果網絡信息平臺,采用文字、圖片、紀錄片、短視頻等多種形式,策劃“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發現“云展覽”,線上展現中國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并實現多語種對外傳播推介,全方位展示中華文明風采。
(五)促進中外考古合作交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的重大國際倡議,健全境外考古工作機制,編制中外聯合考古專項規劃和項目指南。實施中外聯合考古行動,支持國內考古力量赴境外開展聯合考古項目,吸納國外考古機構、高等院校在中國境內開展合作考古研究,拓展人員培訓和交流渠道。繼續舉辦國際性考古學術大會,打造國際化考古專業期刊,推進以聯合出版等方式,譯介國內重要考古成果,翻譯國外重要考古報告、論著,及時掌握國外考古前沿動態,擴大中國考古成果國際傳播。
專欄5
重點任務14.中外聯合考古行動
以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為重點,積極引導國內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赴周邊地區和世界主要文明地區,開展合作考古研究,加強水下考古等專門領域合作。綜合開展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的國際比較研究,支持圍繞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起源、石窟寺考古等國際性課題開展合作研究,推進實施一批中外聯合考古項目,促進中外考古學理論、技術、方法互鑒互動。推動甲骨文、絲織品、青銅器、陶瓷、玉器等學術研究國際化,培育文物、考古領域的世界性學術課題,清晰展現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以及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推動建立中國語境的世界文明史觀。依托考古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建設若干世界考古科研基地,支持建設2—3處境外考古工作基地,培育5—10個中外聯合考古示范項目。支持西北大學建設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
(六)加強考古能力建設
推動考古政策需求調研和發展戰略研究,強化政策銜接和前瞻性、系統性規劃。加強考古資源登錄認定、價值研究和管理利用。健全考古工作標準體系,發布《水下考古工作規程》,制定田野考古數據采集、田野考古信息化、科技考古樣品采集和制備、實驗室考古等技術標準、操作規范。推動考古發掘現場、考古標本庫房、考古工作站等設施設備標準化建設,打造中華文明文物基因庫、國家重點區域考古標本庫房和區域性考古研究基地。建成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南?;?、北?;囟冢êQ罂脊挪┪镳^)。加強考古工地安全管理,落實安全責任人公告公示制度,明確考古工作棚、墓葬支護架、工地防護設施和安全防護設備等配置要求。
專欄6
重點任務15.中華文明文物基因庫
支持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考古機構、高等院校,多渠道搜集、采集能夠反映中華文明基因的典型性考古標本和數據資源,建設集資料存儲、考古研究、科技分析、保護修復、成果展示于一體的中華文明文物基因庫,搭建文理交叉、協同創新的新型多學科跨學科合作平臺。
重點任務16.國家重點區域考古標本庫房建設
推動考古標本庫房和標準化建設,支持山東、河南、四川、西藏、陜西、青海、新疆等省份有考古發掘資質的單位在遺址遺跡豐富、考古任務較重地區建設20個國家重點區域考古標本庫房。
(七)夯實人才隊伍基礎支持國家級和省級考古機構創建世界一流考古機構,建立考古發掘資質單位能力評價體系。推動健全考古專業教育培訓體系,逐步完善高等教育、職業技能教育、在職人員繼續教育。推動考古學科建設,支持有條件的高等院校增加或擴大考古專業設置和招生規模,建設一批一流考古學專業。促進高等院校和考古機構共同推進考古學學科體系建設,實施考古學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推動培育5—10所考古職業技能教育機構,探索建立“1+X”考古探掘工培養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推動考古從業人員定期在職培訓常態化,加大考古工作薄弱地區和基層從業人員傾斜力度,依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吉林大學等建設3—5處考古人才培訓基地、5—10處田野考古實習基地。
專欄7
重點任務17.世界一流考古機構建設
支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國家級考古機構,以及陜西、浙江、河南、山東、四川等省級考古機構創建10—15個世界一流考古機構,充分發揮行業帶動和示范作用,增強國際學術對話和競爭能力。研究制定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考古機構的創建和考核標準,引導行業整體高質量發展。
重點任務18.全國考古人才振興計劃
創新行業優秀人才培養模式,以拔尖人才、特需人才為重點,培養選拔100名考古領軍人才、100名考古青年英才、 500名考古科研骨干,通過實施考古學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擴大高??脊艑I設置和招生規模、加快考古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等方式,逐步穩定、壯大人才隊伍,力爭到“十四五”時期末全國考古人員總數超過10000人,打造一支業務能力強、年齡梯隊和知識結構合理、愛崗敬業的考古人才隊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與外交、發展改革、教育、科學技術、財政、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農村、文化和旅游等部門溝通協調,加強工作協同。落實政府主體責任,國家文物局加強統籌協調和政策供給,結合文物領域深化改革,落實政策保障措施;推動地方黨委政府樹牢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責任重大的觀念,積極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支持。
(二)加大經費投入
完善經費保障措施,加大國家文物保護資金和中央部門預算投入,整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相關基金、課題經費,加強對重大考古研究項目的經費保障,進一步理順基本建設考古經費渠道。健全考古項目經費使用和績效考評機制,切實保證資金的科研效益、社會效益。
(三)強化政策保障
推動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及其《實施條例》,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調整完善《考古發掘管理辦法》《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經費預算定額管理辦法》。加強本規劃與《“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中國石窟寺考古中長期計劃(2021—2035)》等銜接,開展政策法規和標準規范研究,建立健全考古人才評價和信用體系、考古區域評估操作指南、赴外考古項目指南等。
(四)嚴格督促落實
省級文物主管部門負責細化本?。▍^、市)“十四五”時期考古工作實施方案,依法依規加強項目管理,重大問題及時向國家文物局報告。國家文物局適時開展《“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執行情況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調整政策和重點支持項目。